Saturday, December 26, 2015

小莊《廣告人手記》Film Maker’s Notes



大概是1999年,高中畢業以後渾渾噩噩的日子,在學長的家裡閒聊時不經意翻閱了這本書。那時候,已經就讀藝術學院的學長正滔滔不絕的分享和「炫耀」他在藝術學院上課的點點滴滴。我手上捧著他桌上的《廣告人手記》正看得入神,有趣極了。

就這樣在一個悠閒的午後,細嚼著小莊的《廣告人手記》和耳邊學長喋喋不休的藝術學院生活,我對廣告設計這行業有了絕對的憧憬。

2006年第一次到台灣旅遊,心裡念念不忘的這本書理所當然在我的購物單上。記得進入誠品時,二話不說馬上湧入書海裡尋找這本書。幸運的是不消片刻就找到了,而且書架上僅剩下一本。或許太開心之餘又因為書的內容之前已經閱讀過,在購買後沒有開封檢查,心想待有時間才慢慢回味。然而旅行結束後,過了一段時間,正當打開書本閱讀時竟然發現內有缺頁,大概十多二十頁左右。心裡覺得不是滋味,想郵寄更換又不確定時間過那麼久了會不會受理,省得麻煩就這樣擱著了。

2014年,從網上得知小莊正準備推出增修版並另加68頁之前沒收錄的新稿。這消息無疑讓我興奮不已,正好填補當年的遺憾。正當心裡盤算著想上網購買的時候,竟然在一次閒逛本地的大眾書局時無意讓我發現這本新的增修版,還真有點意外。因為本地的書局的作風向來比較保守,像這種圖文漫畫類的書籍種類少之又少,除了幾米⋯⋯。

新版比原版大本,質感更好,比較精裝,出版社也由時報轉換成大辣了。然而重溫時趣味依然不減,或許是因為已經投入社會工作了一段時間,對於小莊廣告生涯的點滴感觸更深,尤其是和客戶的互動,企劃案的處理和人事安排等等,和我高中畢業後閱讀時的感受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現在比較能感同身受,尤其是面對無理客戶的情節或是出盡法寶也必須完成的棘手案子,往往會心一笑,心想這箇中滋味⋯⋯ 我懂。嘿嘿!

Friday, December 04, 2015

ZERO GRAVITY band logo






一年前幫朋友設計的band logo, 現在樂隊好像已經解散了...

Monday, September 07, 2015

bullet proof..i wish i was



生命太脆弱, bullet proof..i wish i was.

Friday, April 10, 2015

光影漫舞的瞬間



是我們飄逸的午後時光。

Saturday, March 28, 2015

TOY - Join The Dots | 不平行的點



眼前是一片陰鬱的荒蕪,佈滿迷霧的筆直公路似乎沒有盡頭,沒有任何人煙。氣溫很低,手心微冒著冷汗,思緒空洞。四週的聲音到處竄流,陣陣迴響隱隱約約,忽近忽遠,想抓住什麼卻又什麼都抓不住,心情有一點點煩躁。



木然地前行,筆直的長路漸漸的彎曲,然而駕駛盤依然持正,就像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扭轉過。層層疊疊的迴響覆蓋著聽覺,眼前的景象逐漸扭曲,像是一些錯綜複雜的幾何圖形不斷重疊又分離,慢速侵入眼簾,在腦海裡翻滾。

聲音不斷地推著我前進,眼前的景象愈來愈模糊,就像凝視一個滾動的巨輪,轉動的扭力將一切都抽吸進去,攪拌著這個世界。

這個時候,實在不實在的問題已不再有意義,在這個扭曲的空間裡低迴,沈澱於昏眩帶來的微妙高潮,繼續前行。

突然間,對,就是這個老掉牙的「突然間」,迷霧散去,四週明亮了起來,周遭恢復了以往的清晰景象。路仍然是筆直的,駕駛盤依舊持正,車窗外有一群年輕人在路邊悠然的唱歌、嬉鬧。沒有雜音,沒有扭曲的幻象,世界依然美好如常。

你可以解讀為雙重享受,只是這樣令人無法適從,你會喜歡接近高潮時突然間軟掉嗎?

Saturday, March 07, 2015

Whiplash | 進擊的鼓手



《Whiplash》很好看,如果你是鼓手,這部電影你更非看不可。

很久都沒有看過一部那麼純粹又精彩的電影了。沒有大格局,沒有紛亂的故事支線,沒有偶像明星掛帥,呈現出來的卻有緊湊的戲劇張力,導演Damien Chazelle叙述故事的手法直接不囉嗦,大量澎湃的爵士音樂襯托之下,再加上精準利落的剪接技巧讓聲音和演奏畫面完美結合, 足以讓人目不轉睛107分鐘。

故事主要講述一名年輕又有天份的鼓手Andrew在音樂學校的一次機遇下加入了他所嚮往由魔鬼教頭Fletcher領導的爵士樂團。正當如願以償的Andrew開始沾沾自喜的時候,惡夢也隨之而來了。面對Fletcher近乎軍事訓練方式的苛刻指導,巨大的壓力使Andrew處於精神崩潰邊緣,卻又自負的不服輸心態頑抗Fletcher的無理羞辱、鞭策和折磨,以證明自己是最好的。雙方一來一往的對持角力戰在片尾的時候更是高潮所在,精彩絕倫,似乎你的每一次眨眼都是一種奢侈。

不得不提飾演Fletcher的J.K. Simmons,在戲裡他懾人心魄的氣場非常強大,時而內斂,時而狂放,將心思縝密的魔鬼教頭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今年Oscar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當之無愧。至於這個角色的描寫也相當耐人尋味,究竟片尾的大反撲情節是Fletcher精心策劃的戲碼,還是老謀失算之後的意外收獲,就有待觀眾自己慢慢琢磨了。

而我的看法則是傾向精心策劃的戲碼,以Fletcher這種閱人無數的老魔鬼教頭的領導生涯裡,有天份又自負的年輕樂手他應該遇過不少。因此,他懂得他們的心理,他認為天才是逼出來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根本成不了大器。他堅信絕處會逢生,要成功就必須突破極限,看準Andrew的潛能的同時又摸透了他的性格,所以最後的那場演出就是他的賭注。

戲中Andrew練鼓時的情節很輕易就讓我想起我年少時練鼓的時光,真令人懷念。我是自學的,所以沒機會碰上導師。我在想,如果在不斷迎合別人的要求之下背負著精神壓力膽戰心驚的打鼓,我會快樂嗎?音樂不應該是一板一眼的,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節奏,接受提點和自我檢討是練習的過程,讓樂手自由發揮,幫助他摸索出一套他特有的風格也是訓練的一種,不需要那麼的極端鞭策。但是這部戲裡的那種將你逼上懸崖後,再推你一把並且深信你飛得起來不跌死的方法,又有多少人承受得起?或許就在過程中就這樣把其中一個天才給毀了。一旦熬過,那就是浴火鳳凰,人人鼓掌了,呵呵。當然方法好壞是見仁見智,要比較有戲劇性的就屬這種極端式,不然我們看戲哪會覺得精彩。

看完戲,望一望我那在躺角落塵封的鼓棒,心裡的念頭:我想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