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8, 2015

TOY - Join The Dots | 不平行的點



眼前是一片陰鬱的荒蕪,佈滿迷霧的筆直公路似乎沒有盡頭,沒有任何人煙。氣溫很低,手心微冒著冷汗,思緒空洞。四週的聲音到處竄流,陣陣迴響隱隱約約,忽近忽遠,想抓住什麼卻又什麼都抓不住,心情有一點點煩躁。



木然地前行,筆直的長路漸漸的彎曲,然而駕駛盤依然持正,就像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扭轉過。層層疊疊的迴響覆蓋著聽覺,眼前的景象逐漸扭曲,像是一些錯綜複雜的幾何圖形不斷重疊又分離,慢速侵入眼簾,在腦海裡翻滾。

聲音不斷地推著我前進,眼前的景象愈來愈模糊,就像凝視一個滾動的巨輪,轉動的扭力將一切都抽吸進去,攪拌著這個世界。

這個時候,實在不實在的問題已不再有意義,在這個扭曲的空間裡低迴,沈澱於昏眩帶來的微妙高潮,繼續前行。

突然間,對,就是這個老掉牙的「突然間」,迷霧散去,四週明亮了起來,周遭恢復了以往的清晰景象。路仍然是筆直的,駕駛盤依舊持正,車窗外有一群年輕人在路邊悠然的唱歌、嬉鬧。沒有雜音,沒有扭曲的幻象,世界依然美好如常。

你可以解讀為雙重享受,只是這樣令人無法適從,你會喜歡接近高潮時突然間軟掉嗎?

Saturday, March 07, 2015

Whiplash | 進擊的鼓手



《Whiplash》很好看,如果你是鼓手,這部電影你更非看不可。

很久都沒有看過一部那麼純粹又精彩的電影了。沒有大格局,沒有紛亂的故事支線,沒有偶像明星掛帥,呈現出來的卻有緊湊的戲劇張力,導演Damien Chazelle叙述故事的手法直接不囉嗦,大量澎湃的爵士音樂襯托之下,再加上精準利落的剪接技巧讓聲音和演奏畫面完美結合, 足以讓人目不轉睛107分鐘。

故事主要講述一名年輕又有天份的鼓手Andrew在音樂學校的一次機遇下加入了他所嚮往由魔鬼教頭Fletcher領導的爵士樂團。正當如願以償的Andrew開始沾沾自喜的時候,惡夢也隨之而來了。面對Fletcher近乎軍事訓練方式的苛刻指導,巨大的壓力使Andrew處於精神崩潰邊緣,卻又自負的不服輸心態頑抗Fletcher的無理羞辱、鞭策和折磨,以證明自己是最好的。雙方一來一往的對持角力戰在片尾的時候更是高潮所在,精彩絕倫,似乎你的每一次眨眼都是一種奢侈。

不得不提飾演Fletcher的J.K. Simmons,在戲裡他懾人心魄的氣場非常強大,時而內斂,時而狂放,將心思縝密的魔鬼教頭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今年Oscar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當之無愧。至於這個角色的描寫也相當耐人尋味,究竟片尾的大反撲情節是Fletcher精心策劃的戲碼,還是老謀失算之後的意外收獲,就有待觀眾自己慢慢琢磨了。

而我的看法則是傾向精心策劃的戲碼,以Fletcher這種閱人無數的老魔鬼教頭的領導生涯裡,有天份又自負的年輕樂手他應該遇過不少。因此,他懂得他們的心理,他認為天才是逼出來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根本成不了大器。他堅信絕處會逢生,要成功就必須突破極限,看準Andrew的潛能的同時又摸透了他的性格,所以最後的那場演出就是他的賭注。

戲中Andrew練鼓時的情節很輕易就讓我想起我年少時練鼓的時光,真令人懷念。我是自學的,所以沒機會碰上導師。我在想,如果在不斷迎合別人的要求之下背負著精神壓力膽戰心驚的打鼓,我會快樂嗎?音樂不應該是一板一眼的,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節奏,接受提點和自我檢討是練習的過程,讓樂手自由發揮,幫助他摸索出一套他特有的風格也是訓練的一種,不需要那麼的極端鞭策。但是這部戲裡的那種將你逼上懸崖後,再推你一把並且深信你飛得起來不跌死的方法,又有多少人承受得起?或許就在過程中就這樣把其中一個天才給毀了。一旦熬過,那就是浴火鳳凰,人人鼓掌了,呵呵。當然方法好壞是見仁見智,要比較有戲劇性的就屬這種極端式,不然我們看戲哪會覺得精彩。

看完戲,望一望我那在躺角落塵封的鼓棒,心裡的念頭:我想打鼓!

Saturday, November 29, 2014

Northern Uproar, 1996.



1996年,是Brit-pop盛世的年代,Northern Uproar的第一張同名專輯《Northern Uproar》以初生之犢的姿態,昂然面世。

還記得那天是炎熱的下午,放學後逛唱片店,買了卡帶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回家準備大聲轟炸。原因是幾天前讀過這張專輯的推薦文,他們被譽為新生代一批出色的英倫吉他樂隊,加上我剛被Ash的《1977》俘虜,所以心裡早就萬分期待。

踏著pop-punk的後浪,那幾乎將磁帶灌滿的美妙吉他聲源源不絕的竄湧入耳。Jeff(主奏)和Paul(節奏)兩把吉他音量碰撞出來的厚度非常飽滿,尤其是Jeff一手亮麗的吉他獨奏更叫人聽得興奮。主音兼貝斯手Leon略帶沙啞的唱腔真誠不做作,感染力強。再加上鼓手Keith幹勁十足不花俏的打法,將青春的力量完全宣洩於他們的音樂裡,直接、痛快。

這群平均年齡只有十八歲的少年,主音Leon當時更是未成年的十七歲,只比我大一歲而已。正因為他們年輕,歌裡所唱的都是年少情懷,不故作世故。或許聽似微不足道卻也真誠的表達了他們自己,為他們滾燙的年輕歲月留下了印記。

打造這張專輯的製作人正是和Manic Street Preachers合作無間的Dave Eringa與James Dean Bradfield (Manic Street Preachers主音),所以你不難理解那些洶湧澎湃的搖滾音量是從何而來。除了製作以外,James還參與和音,為Northern Uproar的處女作悉心護航。我只能說這班年輕小伙子真的太幸運了。

這張專輯的確影響我深遠,也許年齡相若,共鳴更大。那時候的我正自學打鼓,從Keith一手俐落的鼓法中偷師不少。特別是兩下小鼓落點後急速連擊上一下第二中鼓兩次的過門更是成為日後來我常用的招式,嘿嘿。

然而世事無常,十八年後的今天,就在上個星期一下午,吉他手Jeff因車禍意外逝世,令人不勝唏噓。

每當我憶起過去的年少輕狂,我就會播放我後來買的Northern Uproar CD,把音量鈕大,讓Jeff的吉他聲帶我追溯十六歲的那天下午,陽光燦爛的青春氣息。